肖碧川(1893—1967年),字為德,今泉港區(qū)南埔鎮(zhèn)肖厝村人。是民國時期開發(fā)肖厝港的先驅者。
肖碧川出生在一個商人家庭,父親開杉行,經(jīng)營杉木生意。雖然當時清王朝已檐傾瓦散,但傳統(tǒng)的儒家教育思想仍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們的思想觀念中,認為讀書才是走向仕途的唯一道路。稍有家底的父親并不希望兒子繼承父業(yè),肖碧川小小年紀就被送入私塾。
肖碧川自幼聰穎過人,立志發(fā)憤讀書。1926年,肖碧川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燕京法政大學,是當時惠北的才子之一。他年少時的塾師壩頭后張人張棣生聞訊后寫了“二三里內無雙士,千百年前第一家”的對聯(lián)贈予他,激勵他應不辜負眾望,有所造就。這年,肖碧川就任福安縣承審員(舊時在未設法院的地方由縣長兼理司法;代表縣長受理訴訟的專職人員叫承審員)一職。他不畏強權,極力為民伸冤,在任期間受到了當?shù)匕傩盏钠毡榉Q頌。
當時政治黑暗,時局混亂,正義得不到伸張,法律只是一紙空文,肖碧川深深感到個人力量的渺小,他對現(xiàn)實感到憤怒,對前途覺得迷惘。上任一年后,便掛冠返梓,旋即棄政從商。
其后不久發(fā)生的“林壽國”事件,奠定了肖碧川在肖厝村民中的威望。民國十七年(1928年),仙游商會一艘商船販運油蠔干,因偷稅被肖厝厘金局(稅務機關)緝獲。之后,下朱尾(今界山鎮(zhèn)下朱村)商人林小氣之子駕船行至湄洲海面,拒絕當?shù)乩褰鹁趾I隙悪z,在逃走時遭厘金局人員槍擊斃命。林小氣投訴于原國民黨海軍陸戰(zhàn)隊旅長林壽國。誰知林壽國早已暗中參與油蠔干生意,從中牟取暴利,被肖厝厘金局緝獲的仙游商船就與他有瓜葛。林壽國非但沒有秉公受理林小氣之子一案,反因事發(fā)而惱羞成怒,遷怒于肖厝民眾。為報私怨,林壽國濫用軍權,出動一個營兵力,先后兩次從厝后處、沙格、埔路嶺三處入肖厝村圍剿,縱火焚燒房屋,掠奪財物不計其數(shù),抓走三十五個無辜鄉(xiāng)民,扣留三艘在海上的肖厝商船。鄉(xiāng)民紛紛棄家逃亡,整個肖厝村十室九空,景況慘不忍睹。
肖碧川時在上海,聞訊后,立即函電齊發(fā),求助于當年同窗好友吳鐵城(時任上海市市長)以及松滬警備司令錢大鈞,由他們轉托當時福建省政府主席楊樹藏查辦此案。林壽國最終因擅自興兵,枉害無辜而被撤職查辦。被捕鄉(xiāng)民及被扣商船才得以平安獲釋,肖厝一村由此轉危為安。肖碧川熱心為鄉(xiāng)親排危解難的義舉,當時在惠北一帶廣為傳揚,時至今日,曾經(jīng)歷此事的老人們仍念念不忘。
肖碧川一生最大的貢獻是開發(fā)肖厝港。肖厝位于湄洲灣南岸,依山傍海,水天開闊。肖厝人向來以海為田,以漁為生,除漁業(yè)外,尚以航海經(jīng)商聞名于泉港一帶。從明代起,即有商船專業(yè)從事海上貿(mào)易,東抵臺灣、南下廣汕、北上關東,北上漁船也是亦漁亦商,“冬易浙米而南,春易廣米而北”。肖厝村之所以能漁商并舉,皆因擁有肖厝港。肖厝港地處臺灣海峽西岸,位于廣州、上海兩大國際港口之中部,是東南海上航線之輻射中心,以不淤不凍、港闊水深而著稱于世。1919年,孫中山先生于《建國方略》一書中關于中國經(jīng)濟建設的設計部分稱肖厝港為“中國不多,世界少見”之天然良港,并提出建設此港的宏偉設想。
1927年,肖碧川辭職返鄉(xiāng),便在肖厝開設“振成商行”,隨后往上海開設“建成商行”,在泉州開設“金成商行”,租用上海招商局輪船公司的輪船從事海運,起先是把地方產(chǎn)品運往江北,后來運輸經(jīng)營米、面粉、豆餅、干蔬等食用品。為開拓海運事業(yè),1935年,肖碧川又通過上海市市長吳鐵城的幫助,在上海十六鋪與龍華之間開辟福建碼頭(刻有石碑),為當時福建的海運商業(yè)開拓了在上海的據(jù)點,也為福建商人提供了更好的經(jīng)商條件。因此,肖碧川在上海被惠晉同鄉(xiāng)會推舉為會長,此時,他已是當時惠安、上海赫赫有名的實業(yè)家。
肖碧川早已看到肖厝港是通往國際商場之良港。1936年,他開始規(guī)劃開發(fā)肖厝港,經(jīng)反復測量,聯(lián)蝦嶼與黃牛穴(肖厝港最深處)建為港頭,劃葫蘆尾厝前石埕為碼頭,定柳厝街為商埠。在測量海港與建設過程中,肖碧川身體力行,親自參與實地考察與工程指揮,但見風和日麗之際,碧波連天,霞光燦爛,遂將港口取名為“碧霞洲”(即今肖厝港),后來肖碧川在臨海處筑堤建房,亦取此名,護甲樓門楣楹匾上鐫有當時江西著名書法家臨川李澄手書的“碧霞洲”三個大字(今僅存“碧”字)。
港口建設基本完成后,肖碧川親自往南京向當時國民政府交通部申請營運,經(jīng)當年法政大學校長于右任的協(xié)助,“碧霞洲”方正式獲批為商港,照章注冊并載入國際航海圖。
嗣后,肖碧川又在柳厝開設“肖益記輪船代理行”,租用英國太古輪船公司數(shù)艘輪船經(jīng)營海運。因為當時并無機械裝置,裝卸貨物只能雇請民工,為保證航運安全,肖碧川在貨物的科學合理裝載方面的要求極其嚴格,對民工一律平等,按勞取酬,并不因關系而徇私。這種公正認真的為人處事態(tài)度,贏得了當時商界及下層百姓的好評與尊重。
肖碧川一生精于經(jīng)商,但沒有一般商人的唯利是圖,他樂于助人,濟危扶貧。他常于青黃不接時季,出錢購糧,解民饑苦,即使在寓居上海期間,也不忘托人寄來數(shù)千錢幣,救濟鄉(xiāng)親。遷徙臺灣后,雖身處異鄉(xiāng),仍心系故梓,連年匯捐港幣達上萬元,救貧濟困。此外,肖碧川一生熱心于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認為教育才是富強之本,早在大學畢業(yè)后不久,即捐資興辦蘭陵小學(即今肖厝小學前身),如今,他的兒子繼父親遺愿,屢次捐資予肖厝小學,發(fā)展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
1967年,肖碧川先生病逝于臺北市。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