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時,在壩頭村,有連氏七兄弟,最小的弟弟應玄一心想脫離塵世,出家修行。一次,應玄機緣巧合到昆山游玩,羨慕此地暮鼓晨鐘,遠離塵世的生活,就向寺中主持再三要求在此出家。
應玄入寺修持后,一日晚上,大殿上的琉璃燈突然熄滅,應玄取火種在趕回寺內(nèi)的路上,看到一只老虎蹲坐在路中,想回頭逃離已來不及,就硬著頭皮跟老虎商量把火種送到寺中點燃佛前的琉璃燈后再來讓它吃,老虎似乎聽懂話并讓了路。應玄把火種送到寺中,點上琉璃燈,并佛祖面前磕了三個響頭,又往山下走去。老虎還在原處,應玄到它面前閉上眼睛等死??墒牵匣s沒有要吃它的意思。應玄問它是否想與他交朋友,老虎聽了點點頭。應玄又說:“你如果真要和我交朋友就馱我回寺去吧!”老虎俯身讓他跨上虎背,一直馱到寺門口,并住在寺邊山洞里。自此后,老虎白天在巖洞中睡覺,晚上出來巡山。山禽野獸、盜匪流寇,再不敢到此騷擾。老主持因應玄飼虎有道,便賜其法號“道養(yǎng)”。后來老主持圓寂后應玄被推為主持。應玄禪師擴建寺宇,購置福田,扶危濟困,原本閉塞的山寺一下子名聞全郡。
幾十年過去了,應玄禪師拄著老藤拐,在山寺右邊的石壁上題了一首自勉詩:“昔日方壺老應玄,謫來人世不知年。玉皇未有催歸詔,且隱昆山作地仙。”后來,僧徒將詩摹刻在石壁之上,至今字跡猶存。
應玄禪師和老虎相伴幾十年,每次他下山時總是要買一塊豬肉掛在拐杖上帶回來給虎吃,老虎也總是在山下等他,馱他上山。有一年壩頭老家辦喜事,應玄禪師應邀而去飲了幾杯水酒,回去時讓侄兒拿了一塊豬肉,他侄兒把豬肉用菜葉包好放在他袖里。應玄禪師走到山下,酒勁開始上來,搖搖晃晃,面紅耳赤,看到老虎等在那里,抓著虎耳朵就往上坐。老虎沒有聞到主人熟悉的氣味和肉,把身子一甩,并張開大口含住他的頭,本想把他拉開,誰知利齒咬斷了他脖頸的血管,頓時鮮血飛濺,應玄頃刻而歿。等老虎看到從應玄禪師袖里滾出的豬肉和他漸漸變白的臉,才知道誤傷了主人。它痛悔不已,大吼一聲,猛地撞向上邊的石壁,頭破腦裂而亡。
僧徒將應玄禪師遺體火化后,把骨灰盒泥塑成神像,腳邊伏著一只老虎,人們都尊其為“伏虎禪師”。老虎撞死的大石頭也被稱為“伏虎巖”,后來,蔡襄在此題“伏虎勝境”四字。人們?yōu)榧o念應玄禪師,就把山寺稱為“虎巖寺”,山也從此稱為“虎巖山”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