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_本道AV无码一区二_丰满少妇一级AV毛片_久久精品国产2020观看福利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走進泉港 > 文化積淀 > 名勝古跡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土坑劉氏古民居群
閱讀人數(shù):1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土坑,今屬泉州市泉港區(qū)后龍鎮(zhèn)。土坑,一作涂坑,舊譜記為“涂山”,為劉氏聚居村。村落朝向為坐西北向東南。劉氏古民居(俗稱“大厝”)以“數(shù)量多而集中、建造美而堅固、風水佳而毓秀”著稱,富有濃郁的閩南建筑特色。經實地勘查,古民居由南到北依山而建,因地制宜,布局有序,交通方便。

    劉氏肇基于明永樂二年,至清代,南頭、北頭建有數(shù)十座大厝,目前盡管部分已廢毀或改建,其宏偉規(guī)模仍風韻猶存。眾多大厝依地勢成8排(不包括橫龍房)逐級遞上。其中第1排3座 5開間3進2天井大厝,一字排開,最右邊為劉瑞弘(民間尊稱“劉百萬”)大厝,5開間3進天井外加雙護甲,石木結構,硬山式屋頂,連同磚埕及圍墻,占地面積約1800平方米。另2座同為五間張,但少護甲。第2排5座大厝,包括2座5開間3進,1座5開間2進,1座3開間3進,1座3開間2進。前后兩排相距約2.5米。第2排與第 3 排之間原先是劉氏祖廳,今已坍塌廢棄。第 3 排8座均為3開間2進,其中西邊3座因坍塌已改建為現(xiàn)代建筑。 第4排9座,分成左中右3片,包括5座3開間2進大厝,1座5開間2進,1座4開間2進。第3、4兩排之間形成一條商鋪街道,俗呼“打銀店房”,路面用廢舊條石鋪成。先人節(jié)約用地,除東西邊各留一條巷道之外,并列每座幾乎相連,相隔僅留滴水距離而已。第4排最東邊為土坑劉氏家廟,為5間張2進,系20世紀90年代重建,氣勢雄偉,莊嚴肅穆,富麗堂皇。家廟的東面是巷道,巷道東側還有2座3開間2進大厝。土坑南低北高,越往北,地勢越高,說是“排”,其實并不是很整齊劃一。西路左側為2座5間張2進大厝,一前一后,另有1座書院,今改建為祖廳,俗稱“館埕”。西路右側是4間平屋,為舊時“當鋪”,俗稱“當?shù)辍?。東路左側有4座,兩前兩后,其中前面2座5開間2進大厝今已倒塌,后2座一是4開間2進,另1座3開間2進已改建成石頭房。東路右側1座5間張2進,今為“德源”祖祠。第7排有座兩層的閣樓,位于東路右側,建筑精致,南面門上有“勖齋”2 字,應是書齋雅稱。勖齋之東,有劉大人府第,為5開間3進, 磚埕庭院,南有回向平屋。 劉大人指清代武進士、總兵劉開泰。府第東邊還有1座5開間2進大厝。第8排,西路右側是劉氏長房長即劉端弘伯父的大厝,5開間2進雙護甲,后有私家花園(已廢棄),花園東側1座4開間2 層樓別墅,糯米灰墻壁,正面紅磚砌成,古樸美觀。東路左側是兩座并列的5開間2進大厝,外有磚埕庭院,對面都有回向平屋。東路右側有2座相連的3開間2進大厝。村東橫龍房還有3座5開間2進大厝。

    土坑劉氏古民居建筑豪華氣派,居住冬暖夏涼。紅磚紅瓦和白色花崗巖石相結合,色彩鮮艷,雍容大氣。承重墻或版筑夯土或疊瓦壘石(俗稱“出磚入石”),抬梁穿斗式結構,硬山式或卷棚屋頂。門窗形狀多樣,大小不一,裝飾精致。豪門之豪,門面第一,古民居正面大多以花崗巖石材為墻裙,間以線條,上部以紅磚砌成,就連滴水瓦當?shù)燃毼⒅幰捕季娘椧詧D案。大門大多采取塌肚式,拾階而上先是大門兜,面積不大但可避風雨。門邊常設有石鼓,青石打造,正側面雕鏤圖案;門上門當或圓形或六角形,大門兩側壁肚以寬2米、長3米的大石板貼面,底部腳架大多有石雕裝飾。進入大門,有的還有及檐的中門。天井一般都是石板砌成,通風采光泄水之用,有條石搭座,供主人蒔花弄草,兩旁有通道。由天井而上,往往設有臺階,為會客廳,寬敞明亮??蛷d前的砛石,往往是全座大厝最大的石材,長達數(shù)丈,又寬又厚,體現(xiàn)主人雄厚的財力。會客廳兩邊是廂房。從天井到廳堂包括兩邊廂房,為古大厝“1 進”(俗稱“1 落”),之后,沿中軸線,左右對稱,結構一般與前落相同,依次為“2 進”、“3 進”……大厝前面若有磚埕,大多三面環(huán)以偉墻,或建成“回向”平屋。古厝建筑不僅重視整體布局,更注重局部雕鏤,隨處可見的磚雕、石雕、石灰雕、木雕,圖案古樸,富有寓意,技藝精湛,為研究明清雕刻藝術之范本。

    劉氏古民居群,不但展示著劉氏家族發(fā)展海洋經濟的煌煌業(yè)績,而且見證著劉氏族裔崇文重教的累累碩果。以劉端弘、劉端瑜為首的劉氏族人,靠海上貿易發(fā)家,在獲取海運商貿利潤的同時,秉承祖訓興辦教育,先后建有4處學館,其中“選青齋”遺址處已重建為后龍中心小學,關帝廟前有一株高達二三十米形如巨傘的木棉樹,相傳系劉肇元于清嘉慶六年(1801 年)高中武進士后所植。劉肇元是泉港區(qū)第一個武進士,任職廣州都司?!傲柙讫S”樓閣至今猶存,占地 400 多平方米,東面是二層樓房,西面是廳堂和庭院圍墻,門前過去植有18株榕樹,現(xiàn)僅存5株, 迄今有300多年的樹齡。

    土坑劉氏富而重教,豪而勵學,青年子弟文武雙修,才俊輩出且忠君愛國。據清道光《惠安縣志》記載,武進士有劉肇元、劉夢超、劉大峰、劉開泰,為清代惠安(含泉港)同村同姓武進士之最。其余還有劉夢魁、劉長清、劉經邦、劉興國、劉肇旗、劉云華、劉典、劉以上(即劉希顏)、劉逢泰等武舉人。其中江西南贛總兵劉開泰與兄劉逢泰及侄劉希顏在與太平天國軍戰(zhàn)斗時殉難, 賜祭葬并有 “兩世三忠”之譽。今劉氏家廟存有一方圣旨石牌,牌由輝綠巖鐫刻而成,系恩誥劉家節(jié)婦連氏的牌坊構件。連氏18歲守寡,撫子希顏,希顏中武舉后,為國赴難,名載志乘。今北頭橫龍房另有 “紫芝逸韻”木匾懸掛于誥恩堂,系清乾隆年間惠安縣令馬淮為表彰劉姓善行懿德而立。

    據土坑劉氏族譜記載:明建文帝時,燕王朱棣為爭皇位發(fā)動戰(zhàn)爭,史稱“靖難之變”。涵江劉韶裔孫劉宗孔于永樂二年(1404 年)舉家避禍,經秀嶼渡海肇基惠安九都涂山,繁衍生息。劉宗孔子孫昌盛,衍傳為土坑劉氏18個自然村數(shù)十個角落。明末清初,在經歷清初“辛丑播遷”劫難之后,土坑劉氏以“端”字輩為主力的族裔生聚振起,利用沿海優(yōu)勢,抱團開拓,發(fā)展航運貿易經濟,奠定了富甲一方的劉氏豪門。

    土坑村于2003年1月入選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014 年2月入選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注:示意圖中 521,表示 5 間張、2 進、一天井,余類推。部分大厝已廢棄改建。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